团市委对50名团干部进行集中培训
当然,内圣和外王在不同时期、不同儒者那里,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。
特别是他讲的公德包括行为和制度,制度显然不能列属于道德。他在另一个地方也说过当时的公共法规,即社会性道德,⑩而法规并不是道德。
(23) 《论语今读》明确称引了罗尔斯: 我颇为赞同John Rawls的《政治自由主义》所提倡的重叠理论,我以为,这实际乃将现代法治——道德学原理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脱钩,而建立在现代生活之上。(19)这个必需是基于政治自由主义的必需,他自己对此并没有给出论证。这些说法都和他自己本来对道德的定义自己给自己立法不相符合。……社会性道德则是某一时代社会中群体(民族、国家、集团、党派)的客观要求,而为个体所必须履行的责任、义务,常与法律、风习相关联。他的关注点不在内圣,而在外王。
一般认为,后期李泽厚的哲学,除了情本体论外,最值得注意的是其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理论,而李泽厚在这方面的理论是以两种道德论或两德论为中心的。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。又说: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。
前者为道德,在修人心。孔子认为,统治者首先应当为政以礼,对民众进行礼乐教化。文王质文,故天胙之以天下(《国语·周语下》)文王质性有文德,故能得天下,希望后代也能这样。礼教和刑罚在发展演变中逐渐走到了一起,到三代时已经互相配合,发挥作用。
《礼记·杂记下》载孔子说:张而不弛,文武弗能也。指的就是记录在竹简木椟等方策上的有关文王、武王为政之道的历史文献。
此其相为终始,虽不可以偏废,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,德礼之效,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。(五),民间非政府组织未能充分发育,未能发挥社会自组织功能,事事都要官方体制自上而下,层层下达,而下面则是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效率底下,腐败严重且难以制约。孔子寓政于教,除了教育弟子,培养人才,还十分注重社会教化,寄希望以道德礼义化民成俗。西周太师尹吉甫是周王朝著名的军事家、诗人、哲学家,文韬武略,治国安邦,周宣王曾命诗人李孙赋《诗经•小雅•六月》曰:文武吉甫,万邦为宪,是说吉甫能文能武,为周王朝的中兴内安外攘,厥功甚伟,天下万邦,以其为法。
春秋时,犹宴会赋诗,而七国则不闻矣,春秋时,犹有赴告策书,而七国则无有矣。如果不对民众教化,民众不明礼仪,是非不分,作奸犯科的人就会越来越多,而统治者却只靠高压政策,滥用刑罚,结果只会徒增刑罚。虽此二者相合,然后成为政治,但其所最重者,则在礼乐。……不能御民者,弃其德法,专用刑辟,譬犹御马,弃其衔勒而专用棰策,其不制也可必矣。
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,故得以继位。什么是善教呢?孟子强调了对五种人要善教:君子之所以教者五:有如时雨化之者,有成德者,有达财者,有答问者,有私淑艾者。
周武王秉承父志,又进一步扩展势力,再建都于镐京,终于完成了灭殷的统一大业。其次以政焉导民,以刑禁之,刑不刑也。
这里德礼犹文,政刑犹武,德礼与政刑并用即文武之政。善御民,壹其德法,正其百官,以均齐民力,和安民心,故令不再而民顺从,刑不用而天下治。武王即位后,继承父亲遗志,重用太公望、周公旦、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,周国日益强盛。更深层的含义是孔子以仁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根本标准,也是最高标准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引据说是孔子的话说:礼节民心,乐和民声,政以行之,刑以防之。这里宽犹文,猛犹武,宽猛相济及文武相济。
《说苑·指武》云: 司马法曰:国虽大,好战必亡。与其杀不辜,宁失不经。
于省吾《释武》中说:武从戈、从止,本义为征伐示威。子曰:‘庶矣哉!冉有曰:‘既庶矣,又何加焉?日:‘富之。
因此,他特别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,坚持反对不教而诛和教而不诛的两种偏向。按兵与刑乃一事之内外异用,其为暴力则同。
《国语·周语下》:载单襄公语云:能文则得天地,天地所胙,小而后国。以德以义,不赏而民劝,不罚而邪止,此神农、黄帝之政也。这里以两两相对的德行作为对人们的要求,强调的是德治教化,五刑显然只是德治的辅助。这就是《拾遗记》所说的轩辕去蚩尤之凶,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,迁恶者于有北之乡。
孟子在民本的基础上强调德治,又在这个基础上强调教民。谓《武》,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
所以,清人冯桂芬在其所著《校邠庐抗议》一书中叙三代圣人之法共计十二项,其中一项讲文武之法:取士何以始泽宫,射御何以登六艺,观于今日,文臣不知兵,武士不晓事,而始知圣人文武不分之法之善也。郑国多盗,取人于萑苻之泽。
这里显然是仁德与惩罚兼施,就是《史记·五帝本记》所说的:轩辕乃修德振兵,其中修德为修养德行,振兵为整顿武力,是文武兼备,后世所谓文武之道的初萌。……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,顺之至也,祭其是欤?故曰:‘祭者教之本也已。
商纣时为西伯,即西部诸侯(方国)之长。如果只用政治去开导民众,用刑法去惩罚民众,虽然可能畏法而不敢犯法,但缺乏道德自觉。就是说,孔子在站在文武之道的高度来推行文武之政的。孔子果然在文武兼备的情况下以弱胜强。
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,又当深探其本也。《左传·昭公》20年载:郑国执政子产死后,子大叔为政,不忍猛而宽。
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楚庄王曰:‘夫文,止戈为武。这些诠释是基本上符合孔子思想精神的。
弛而不张,文武弗为也。这是一个极端,他也批评了吴王夫差好战而亡的教训,总的意思显然是文武并用,不可缺一。
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,欢迎您提出来!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果侵犯了您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!
上一篇:特货人的春运
下一篇:【深航维道春运】春运第一天